高考录取季:警惕通知书陷阱,守护学子权益

发布于:2025-07-24 阅读:1
高考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喜悦之际诈骗陷阱也悄然滋生。不法分子利用多种手段行骗,如虚假通知、内部指标骗局等。本文为考生和家长提供防诈指南,助其避开陷阱,守护财产与信息安全。

随着高考录取工作推进,承载着学子梦想的录取通知书正陆续送达。然而,不法分子也在此时蠢蠢欲动,设计出各类围绕“录取通知书”的诈骗陷阱。

高考录取季

常见的诈骗手段有多种。一是“提前录取”“内部指标”骗局。部分考生因成绩或志愿问题陷入焦虑,不法分子便以“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等身份联系家长,称可拿到内部指标,但需缴费,还会伪造“录取通知书”和“缴费凭证”。例如某地家长为孩子“特招”录取交5万元后,发现通知书是伪造的。高校招生有严格流程,不存在“内部指标”“花钱买分”,考生和家长应通过正规平台核实信息。

二是“虚假通知书”附带“高额收费”。不法分子虚构“野鸡大学”,邮寄伪造通知书并收取高额费用,这些通知书设计精美,还会搭建虚假官网。考生和家长可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查询高校资质,未备案的均为“野鸡大学”。此外,部分骗局还会夹带“电话卡”“贷款申请单”诱导考生。

通知书陷阱

三是“录取信息核对”“助学金申请”诈骗。不法分子冒充学校老师等,以“核对信息”“申请补助”为名,要求考生提供敏感信息,进而盗刷或实施电信诈骗。个人信息绝不能轻易透露,正规信息核对不会要求提供银行卡密码等。

四是“虚假兼职”“校园贷”骗局。不法分子在考生群等发布“校园兼职信息”,或用“低利息”“无抵押”吸引新生办理“校园贷”,实则窃取信息或诱导学生陷入高利贷陷阱。新生应通过正规渠道寻找兼职和办理贷款。

面对这些诈骗手段,网警给出防范要点。首先要认准官方渠道,录取信息以省教育考试院、高校官方网站及招生办发布的为准。其次要核实学校资质,通过“学信网”查询高校办学资格。再者要保护个人信息,不向陌生人透露敏感信息,妥善保管含个人信息的材料。最后,如遇可疑情况或被骗,要及时报警求助,保留好相关证据。

诈骗防范

高考录取是重要时刻,考生和家长要保持清醒,识别骗局。遇到疑问可向教育部门、学校招生办或网警咨询,让骗子无机可乘,让这个夏天只留下金榜题名的喜悦。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高考录取季 通知书陷阱 诈骗防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