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首推“双贴息”政策,激活消费市场活力

发布于:2025-08-14 阅读:1
8月13日,中央层面首次实施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个人消费贷款贴息覆盖多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聚焦8大消费服务领域。政策精准、普惠、高效,到期将评估是否延长期限或扩大范围,有望激活消费市场。

8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正式公布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两项新政,即“双贴息”政策,这可是中央层面首次针对消费贷款领域推出的“国补”政策。其目的明确,就是要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双向发力,激活消费“一池春水”。

双贴息政策

先看看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它直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央财政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贴息对象是居民使用的相关贷款经办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这里面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还有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大体为当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的1/3,政策实施期为1年。

对于单笔5万元以下的消费,按照实际金额计算贴息,多笔叠加以后,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以享受贴息1000元;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以5万元为上限来计算贴息,也可以多笔叠加,加上小额消费的贴息以后,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享受贴息是3000元。不过要注意,借款人必须有真实的消费行为,如果使用个人消费贷款用于非消费领域,或其他违规套利行为,就无法取得贴息资金。

具体操作也很简便。借款人在申请个人消费贷款签订相关贷款合同的同时,只需授予贷款经办机构相关权限,允许其识别贷款发放账户或者指定账户的交易信息。对于已经签订的贷款,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签订补充协议等方式来取得借款人的相关授权。贷款经办机构会根据实际消费情况,按照政策规定的要求来计算财政贴息金额,在定期收取贷款利息时,直接扣减由财政承担的贴息资金,借款人可通过短信、手机App等方式知晓享受财政贴息的具体情况,不需要额外操作。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

再说说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从消费结构看,我国目前服务消费具有较大增长潜力,为了释放这一潜力,同步实施了该贴息政策。贴息对象是向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发放的银行贷款,聚焦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主要消费服务领域。贴息比例同样为1个百分点,可以贴息1年,这些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为100万元,单户享受贴息最高1万元。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核心条件是要将贷款资金用于经营活动,比如拓展空间、优化布局、提升硬件、增加业态、人员培训、产品研发等,重点是要改善消费基础设施、提升服务供给能力,不能用于投资理财和套利活动。从今年3月16日到年底,只要与银行签订了贷款合同,而且已经收到贷款资金的这些经营主体,都可以享受最长1年的贴息,贷款期限不足1年的,按照实际期限来进行贴息。

借款主体不需要进行贴息的申请,只需要按照正常的信贷流程在银行办理贷款就行。经办银行收到财政贴息资金以后,对经营主体已经支付的利息,一次性向经营主体返还对应的贴息资金;对于经营主体未来需支付的利息,贷款经办银行在后续按期收取时,直接扣除对应的贴息资金。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

“双贴息”政策有诸多亮点。精准直达是一大特点,个人贴息仅支持实际消费部分,杜绝资金挪用;企业贴息聚焦改善服务供给,提升消费品质。杠杆效应明显,若按照1%的贴息比例,意味着1元贴息资金有可能带动100元的贷款资金,用于居民消费或者消费领域的服务业供给。而且政策暂定1年,到期评估后或延长期限、扩大范围。

这两项政策到期后,相关部门还会开展效果评估,研究视情延长政策的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和调整贷款经办机构的范围。“双贴息”政策以“真金白银”降低居民信贷成本、提升服务业供给能力,实现供需良性循环,有望为消费市场注入强大动力。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双贴息政策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 消费市场

相关文章